仲夏的贛南,樹木蔥郁。在寧都縣長勝鎮樟坑村大山深處的一棟房子門口,坐著一位百歲老人,遠眺著門前的綠水青山。老人名叫朱珍榮,1921年出生,現年100歲,中共黨員。17歲上戰場抵御日寇,先后轉戰多個省份;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與死神擦肩而過;退伍后回鄉投身家鄉建設,深藏功與名數十年。朱珍榮向記者講述自己的抗戰經歷。戰長沙我1
來源:抗戰老兵口述中心
2021-07-18 09:19:58
況金順,1922年生于江西上高縣,16歲時在國民黨第十九集團軍第七十四軍五十八師服役,先后參加過上高會戰、長沙會戰和柳桂會戰,在馬場坪戰役中負傷。1945年年初,隨中國遠征軍赴緬甸作戰,直到日本無條件投降。1949年夏,況金順拒絕隨部隊去臺灣,留在了上海。翌年,報名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1年成為步兵第六師十七團(今二師21團)的一名戰士,1981
來源:共產黨員網
2021-01-14 08:51:19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貧窮困苦的他們先后被解救,從此加入革命隊伍,參加大大小小的戰役,歷經槍林彈雨,幾度出生入死。他們和千千萬萬的戰友一道,用鮮血和汗水抵擋住了侵略者,最終取得抗戰的勝利。如今,戰火和硝煙早已遠去,他們也成了耄耋老人。但他們身上那種不怕犧牲、英勇奮戰的愛國主義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他們有一個響亮的
來源:抗戰老兵口述中心
2020-12-11 15:15:57
1945年日軍在南昌受降,國民黨第58軍新編第10師從南昌縣三江鎮出發,連夜開拔,成為首批進駐南昌城的部隊。連日以來,中國江西網記者多番聯系,最終找到了一名親歷這一歷史事件的抗戰老兵——蘆溪老人易定昌。在蘆溪縣,記者見到了易定昌。老人身體硬朗,操著一口濃重蘆溪口音的他嗓門洪亮。盡管老人有些耳背,但講述起當年那段戰火紛飛的歲月,他
來源:央廣網江西分網
2020-11-26 16:56:03
日軍殘酷屠殺軍民近日,記者走進西湖區算子橋吳春祥家中,吳老正躺在床上休息。但聽到記者來了,馬上叫兒子吳繼民扶他起身。在全國范圍內,親歷八年抗戰如今依然健在的老兵只有50余人,而參加過南京保衛戰、見證了日軍在南京殘暴行徑的健在者目前僅有3人,吳春祥就是其中之一。他向記者回憶了南京保衛戰、昆侖關大捷、長沙會戰、桂林會戰、貴
來源:信息日報
2020-11-13 09:45:03
身著紅軍軍裝的楊思祿。作者供圖人物小傳:楊思祿,江西于都人,1917年生,1930年參加革命,1933年加入紅軍,參加過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曾任蘭州軍區空軍副司令員、福州軍區空軍司令員、空軍顧問等職。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曾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和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之際,不少單位組
來源:中國軍網
2020-09-29 16:25:28
我爸爸每天的住院費,要2000多塊錢,我已經為了墊了將近1萬塊錢,實在是沒有錢,也沒有辦法,我只好讓他出院。近日,上饒市廣豐區沙田鎮塢壟村村民、今年41歲的陳振福說起其父有病無錢醫治的困境,已經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據陳德和的兒子陳振福介紹,廣豐區退役軍人事務局有關工作人員得知這一情況后表示,相關費用可以到該局進行報銷。去年我83
來源:抗戰老兵口述中心
2019-07-02 15:03:35
抗戰老兵李華生近日,記者來到云南省保山市騰沖縣敬老院,探訪年逾九旬的抗戰老兵李華生。1937年12月,受當時的貴州省主席兼省保安司令吳忠信的指派,貴州省保安處處長馮劍飛在黔組建預備第二師,17歲的李華生被編入預二師。1939年4月,預二師奉命
來源: 通訊員 范明權 記者 任維東
2019-06-04 10:19:58
戴潤生1916年生于江西省吉水縣;1930年參加紅軍,兩年后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蘇區五次反圍剿,后參加長征;1937年任八路軍115師343旅686團1營教導員,后任686團政治處副主任、115師獨立旅1團政委等職,參加平型關大捷,轉戰呂梁山根據地、魯西根據地、冀魯豫根據地等;解放戰爭中,參加挺進大別山、和平解放云南、貴州剿匪等戰役;新中國成立后,任16軍政
來源: 南方都市報(深圳)
2018-11-15 16:42:29
在贛州市軍干所住著一對耄耋之年的老夫妻,他們就是抗戰老兵張德榮,見到記者,95歲的老人非常開心,特意穿起了珍存多年的戎裝。回憶起那當年參加八路軍,來到抗日前線,投身抗日戰爭時的崢嶸烽火歲月……那是1939年的夏天,8月的一天,我正在地里種番薯,路上走來幾個八路軍戰士,他們向我問路,我自告奮勇地說你們要去的地方也就五里路,我帶你
來源:搜狐歷史
2018-11-15 15:11:56
我是南昌人,出生于1921年。我父親是景德鎮—作坊鋪主。抗戰前在南昌郊區購買了4O多畝地,當時我的家庭條件很好。1938年我在南昌二中讀高二,那時天天聽到國土淪陷的消息,我一心想成為一名保家衛國的軍人。當黃埔軍校來南昌招生時,我說服家人,毅然投筆從戎,考入黃埔軍校桂林分校,成為黃埔16期步兵科學員。剛入校時,教官宣布學生守則、生
來源:鐵血社區
2018-10-23 10:26:46
一我原是江西省奉新縣人,因為家中貧寒,我們家從祖父那一代開始就借住在奉新縣南門外橋頭的龍王廟里,我祖父、父親都靠幫人做零工維持生計。1937年8月,我在江西南昌報名參軍。按照計劃,部隊招夠1000多人就開赴重慶附近。到訓練基地以后,我們領了槍,開始正式訓練,光是行軍這一項就練了幾個月。訓練結束,我們被調到貴州省貴陽市
來源:澎湃新聞 作者:劉玉
2018-10-09 09:38:44
方林同志原名萬云鵬,江西省南昌市蓮溪萬村人,生于1917年。他的父親是國民黨軍隊的團長,家庭生活比較富裕。他在1932年進入南昌鄉村師范后,由于受到思想進步的老師和同學的影響,積極追求真理,并堅決與父親反動的政治立場劃清界限。1934年秋,因為參加宣傳抗日活動,他被校方開除,被迫離開了鄉師。這不但絲毫沒有減弱其愛國熱情,相反更激起他走上抗日...
來源:《大江南北》
2018-09-21 14:27:24
地雷戰教學1941年5月,我在太行軍區執行彭德懷副總司令推廣地雷戰的指示時,師政委鄧小平反復強調:地雷戰就是游擊戰的一種戰術。在這里面一定要貫徹毛主席的《論持久戰》的思想,要吃透人民戰爭的精神。你們要深入到老百姓當中去,發動群眾,依靠群眾,造成陷敵于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的局面。把推廣地雷戰當成人民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能光想著打軍...
來源:《百年潮》
2018-09-01 11:02:07
抗戰老兵鄧大任打倒侵略的強盜,建立和平的陣營 …… 在南昌縣武陽鎮南坊村攝田小組的一座四十年歷史的瓦房中,抗戰老兵鄧大任正在和孩子們一起唱歌。鄧大任告訴記者,這首歌叫作《打倒侵略的強盜》。1939年,他的家鄉南昌被日軍占領,第二年他和幾個同學一起在江西寧都當兵,并在湖南芷江受訓三年。在部隊里,他們會經常唱《烈火燃燒在沂蒙山上》、《十...
來源:南昌晚報
2018-03-28 09:39:24
抗戰老兵吳春祥親歷八年抗戰身著樸素的白衣黑褲,現年97歲的抗戰老兵吳春祥一頭白發,但看上去卻格外精神。吳老告訴記者,他這輩子最值得驕傲的事情,就是上了抗戰前線。說話時,吳老語氣堅定而激昂,他向記者娓娓道來,講述了一段屬于他的崢嶸歲月。沒有國就沒有家1918年,吳春祥出生于南昌縣,從小家庭貧困,家里兄弟姐妹多,但有幸上了一所免費的小學。...
來源:南昌晚報
2018-03-28 09:33:39
他畢業于黃埔軍校17期,當過國民黨三十五軍二六二師七八團三營副營長,參加過八年抗日戰爭,跟隨傅作義的部隊在包頭接受過日軍的投降儀式,他就是九江民革黨員,今年94歲高齡的杜子英,九江市唯一一位從黃埔軍校畢業的抗戰老兵。1938年,杜子英從報紙上得知日本攻打上海,正在讀書只有16歲的杜老毅然棄筆從戎,抱著一份“國家有難,匹夫有責”的信念,報名...
來源: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九江市委員會網站 張華良
2018-03-17 16:38:21
我叫萬炳杰,1924年出生于南昌縣向塘鎮新村的加山自然村。1940年逃難到吉安,適逢國民黨通訊兵第三團在吉安招考通訊學員,我報名后被錄取。在貴陽受訓期滿后,于1941年被保送至昆明西南干部訓練團特科大隊深造。1942年,日本侵略軍連破馬來、星洲,席卷中南半島,長驅入緬。中國軍隊應盟友英國之請,源源開入緬甸。這年我參加了中國遠征軍在印度、緬甸一帶...
來源:江西政協新聞網 光華時報 作者: 萬炳杰口述廖 玲 楊建國整理
2018-03-16 14:12:56
1932年春,出生在新干縣大坑村、時年16歲的李繼開參加了游擊隊,10月被批準參加了紅軍,當上了紅二十一軍軍部通訊員, 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他開始了漫長的戎馬生涯,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李繼開參加紅軍后的1934年,被調任紅三軍團兵站部警衛連排長。是年春,國民黨反動軍隊用大炮轟開...
來源:江西政協新聞網 光華時報 作者: 程金根
2018-03-13 15:31:20
今年是抗戰勝利72周年, 9月14日是江西戰退日軍投降的日子,作為親歷南昌受降的抗戰老兵,我不由回憶起72年前烽火歲月的點點滴滴。希望后輩子孫們銘記歷史,珍愛和平。走反1944年,日寇為了打通我國大陸從北到南的通道,在攻陷長沙、常德后又發動了衡陽會戰。日軍第十三師團和第三師團一部共3萬余人從湖南瀏陽、醴陵三次竄入江西,企圖清剿增援衡陽的我國...
來源: 江西政協新聞網 光華時報 作者:鐘邦洪
2018-03-13 09:30:00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戰爭紀念網.com 主辦單位:長沙市抗戰文化研究會 技術支持:劉慶為
電話:0731-85531328 QQ:2652168198 E-mail:tougao#krzzjn.com(#替換成@)
湘公網安備43010402000821號 ICP備案號:湘ICP備18022032號 長沙市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