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泉,原名李全回,1888年出生于有著十戶人家九戶僑之稱的僑鄉福建晉江,祖上幾輩人都過番到菲律賓謀生,他的父親還創辦了自己的木材公司。 李清泉童年時在家鄉生活學習,14歲跟隨父親到菲律賓經商。1907年,19歲的李清泉正式接管了父親的木材公司。李清泉有著敏銳的商業嗅覺,抓住菲律賓大力推行自由貿易政策的契機,大刀闊斧地擴展公司業務:購
來源:人民網
2022-07-27 16:14:49
△1938年,林有聲(前排右一)與同學奔赴延安前在廣州合影。 林有聲,1920年生于福建同安,7歲時隨父親到馬來亞,入馬六甲華文學校——培風學校上學。1936年春,林有聲回國以僑生身份進入集美中學求學。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9月10日,日軍占領廈門。隨后,集美中學遷到安溪縣的文廟中。集美學校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多樣的抗日救亡宣傳活動,林有聲參加了
來源:人民網
2022-07-27 15:53:57
鐘若潮1911年出生于廣東梅縣的一個貧困家庭。他15歲前往暹羅(泰國)謀生,從事理發行業。工作之余,他積極參加暹羅工人書報社,刻苦學習文化知識。從1934年開始,鐘若潮在暹羅進步思想的影響下,閱讀了《大眾哲學》《社會學概論》以及不少左派作家的文學著作,提高了思想政治覺悟,對共產主義有了初步認識。1935年,他參加暹共外圍組織——暹羅反帝
來源:中國僑網
2022-06-27 10:10:51
梁靈光,1916年出生于福建永春的一個儒商之家。他自幼接受良好家庭教育,少年時代希望去國外接受先進思想教育,準備赴日留學。九一八事變后,他果斷放棄留學計劃,赴上海求學。求學期間,梁靈光參加中共地下組織領導的抗日活動,因身份暴露被學校開除。1936年,梁靈光回到上海參加黨的秘密組織——上海抗日青年團,再次引起國民黨注意,黨組織安排
來源:中國僑網
2022-06-27 10:09:44
李清泉,原名李全回,1888年出生于有著十戶人家九戶僑之稱的僑鄉福建晉江,祖上幾輩人都過番到菲律賓謀生,他的父親還創辦了自己的木材公司。李清泉童年時在家鄉生活學習,14歲跟隨父親到菲律賓經商。1907年,19歲的李清泉正式接管了父親的木材公司。李清泉有著敏銳的商業嗅覺,抓住菲律賓大力推行自由貿易政策的契機,大刀闊斧地擴展公司業務:購
來源:中國僑網
2022-06-27 10:07:22
家雖是我所戀的,雙親弟妹是我所愛的,但是破碎的祖國,更是我所懷念熱愛的……這次去,純為效勞祖國而去的……雖在救國建國的大事業中,我的力量簡直是夠不上‘滄海一粟’,可是集天下的水滴而匯成大洋。我希望我能在救亡的洪流中,竭我‘一滴’之微力。這是廣東華僑博物館展示的1938年5月18日白雪嬌給父母留下的一封告別信中的
來源:中國僑網
2022-06-27 10:04:40
王宣化,生于1896年,又名王炎之、王克振,號英子,福建南安人。王宣化18歲前往菲律賓,邊當店員邊進夜校讀書。1917年,他考入菲律賓大學商科,掌握了英、日和西班牙等多種語言,肄業后進入中國駐菲總領事館任翻譯。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王宣化積極參加當地僑界的愛國運動。他加入菲律賓華僑工黨,繼而擔任華僑工黨創辦的華文報紙《平民日報》總
來源:陜西黨建網 作者:駱曦
2022-06-21 10:58:00
潘學靜(1916—2016年),其父潘自浚旅居日本9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學法律專科學習,與李大釗是同學,因有著共同志向而成為摯友。潘自浚回國后,在天津法律專科學校任教,為當時被當局逮捕的民主運動學生做辯護律師,營救過許多進步學生。后來,潘自浚和鄧穎超成為摯友,經常在一起討論支持進步學生的問題。潘學靜所讀的小學達仁女校,是一所中國共產
來源:中國僑網
2022-05-18 15:46:33
2019年4月18日是葉飛上將逝世20周年紀念日。葉飛同志原名葉啟亨,祖籍福建南安,1914年5月7日出生于菲律賓奎松省一個華僑家庭。葉飛幼年回國就學,在中學時代受到大革命的影響,積極閱讀進步書籍,接受革命思想。1928年5月,他在廈門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從此走上革命道路。1939年11月,新四軍挺進縱隊政治委員、副司令員葉飛(左)與司令員管文
來源:央廣網
2022-05-07 08:58:56
1902年,黃復康出生于福建龍巖赤水橋村。因家道中落,他幼年起就輾轉多家商鋪當學徒,補貼家用。黃復康25歲時到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的亞沙汗謀生。起初,黃復康在堂兄經營的永聯昌商行任副經理。當時荷印當局對中國人的政策充滿歧視和壓榨,中國人不僅沒有與當地人平等工作的權利,更是屢遭侮辱。這一切讓黃復康深刻認識到,在海外的
來源:中國僑網
2022-04-26 15:12:43
余志堅,原名余漢慈,又名蔡建華,1919年出生于廣東臺山,年幼時赴菲律賓當學徒。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激發起海外廣大華僑的愛國之心。沈爾七、余志堅等菲律賓愛國華僑成立了中華民族武裝自衛會菲律賓分會,并組織建立菲律賓華僑救國義勇隊,決定挑選沈爾七、余志堅等28人回國抗日。1938年1月,余志堅等一行踏上了回國抗戰之路,歷經艱辛
來源:中國僑網
2022-04-26 15:04:21
龔勛,生于1918年,新加坡歸僑,祖籍海南瓊海。龔勛幼年喪父,家境貧窮,以致無法在國內完成學業。1934年,年僅16歲的龔勛跟隨姐姐和姐夫下南洋,到新加坡謀生。雖然工作艱辛,但是他沒有放棄學業,經常擠出時間學習,并以優異成績考上了馬來亞新加坡皇家機械學校的機械電工專業。因家庭經濟困難,他以半工半讀的方式完成學業。1938年,他在新加坡
來源:中國僑網
2022-04-26 14:58:29
曾生,原名曾振聲,1910年生于廣東惠陽(今深圳市坪山區),父親曾庭杰是澳大利亞華僑。1928年,18歲的曾生從澳大利亞悉尼商學院中專部畢業,跟隨身為華僑工人的父親回到家鄉。1929年9月,曾生考入中山大學附中預科,被推選為廣州惠陽青年同鄉會會長。由于兩廣軍閥抓捕進步人士,正在讀書的曾生被錯投進監獄。在獄墻上,曾生看到許多共產黨人寫的革
來源:中國僑網
2022-04-26 14:55:56
在抗日戰爭時期,大批華僑青年志愿回國參軍,支援祖國抗戰,其中涌現了眾多巾幗身影,林鵬俠便是其中之一。林鵬俠,原名林淑珠,福建莆田人,出身華僑富商家庭。她的父母不僅重視子女文化教育,并且注重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懷。在這樣富裕開明的家庭氛圍下,林鵬俠從小便不同于一般的名門閨秀,她視秋瑾和花木蘭為偶像,并希望像她們一樣成為報效祖國
來源:中國僑網
2022-04-26 14:49:21
蟻光炎是廣東澄海人,青年時期因家境貧苦到泰國謀生,經過艱苦創業成為商界翹楚,并擔任泰國中華總商會主席。抗日戰爭爆發后,蟻光炎積極聯絡泰國僑團,在曼谷創辦《中國日報》,號召華僑積極購買抗日救國公債,進行募捐活動,并向國內輸送了大量抗日物資和捐款。蟻光炎對中國共產黨堅持抗戰非常敬佩,積極與八路軍、新四軍駐香港辦事處和宋慶齡領
來源:中國僑網
2022-03-30 14:53:54
戴祥滋是福建省福清市人,少年時到南洋謀生,事業有成后回到福清家鄉。抗日戰爭開始后,中共黨組織計劃在戴祥滋的家鄉建立抗日游擊根據地。他立即表示全力支持,并把自己為防匪患、保護自家安全的長短槍20多支、子彈1500多發全部送給中共福清縣委,使游擊隊得以增強戰斗力。戴祥滋利用自己在家鄉的影響力,組織捐款、捐藥和獻糧,自己出資制作服裝支援
來源:中國僑網
2022-03-30 14:51:00
1938年,應新加坡《星洲日報》邀請,郁達夫前往新加坡參加抗日宣傳工作,并以其出色的文學功底和文筆感染了眾多華僑。他的中國決不會亡,抗戰到底,一定勝利最后勝利,當然是我們的,必成必勝的信念,我們決不會動搖等言論引發了強烈反響。太平洋戰爭爆發后,在中共黨員、《南洋商報》主編胡愈之的領導下,新加坡文化界同仁成立了星洲華僑文化界戰
來源:中國僑網
2022-03-30 14:49:21
百年僑批通閩粵連南亞夢斷硝煙,三載信匯傳飛鴻救家園路在東興。這是中越邊城廣西東興市僑批路街口牌坊上的一副楹聯,它向每一位到訪的客人講述了70多年前戰火硝煙中海外華僑華人心系故土家園的塵封往事。△圖為東興僑批館收藏的僑批。翟李強 攝東興僑批路位于東興口岸邊上,這里是東興近代貿易最為繁華的街區。街內一棟具有法式建筑特點
來源:中新網 作者:翟李強 楊強 王偉臣
2022-03-30 14:24:02
近代以來,江門籍僑胞以強烈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責任感,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作出了杰出貢獻。尤其是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他們積極投身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建設、改革中,為祖國之強大,桑梓之富足盡一份赤子之心。僑心向黨,黨愛護僑。僑批見證了華僑對黨領導的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的支持、擁護和參與,特殊的回批見證了新中
來源:中國僑網
2022-03-30 14:22:24
第一次鴉片戰爭后,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政府腐敗不堪,被迫與西方列強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民族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1882年10月,晚清光緒年間,葉乃矧降生在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國寶鄉國寶村,家中祖祖輩輩都是貧苦農民。童年時期,葉乃矧目睹并經歷了水深火熱的艱難生活,于是和很多為了生計而被迫選擇遠離家鄉出洋的人一
來源:中國僑網
2022-03-30 14:14:15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戰爭紀念網.com 主辦單位:長沙市抗戰文化研究會 技術支持:劉慶為
電話:0731-85531328 QQ:2652168198 E-mail:tougao#krzzjn.com(#替換成@)
湘公網安備43010402000821號 ICP備案號:湘ICP備18022032號 長沙市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