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鏘云故居及故居展覽室被江門市委黨史研究室公布為江門市中共黨史教育基地。林鏘云又名錕池、昌文,生于1894年,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羅坑鎮下沙村大來里人。他13歲隨父赴香港謀生。參加過香港海員大罷工和省港大罷工。1926年,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走上革命道路。曾參加廣州起義。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他被黨組織派往珠江三角洲,先后擔任中共南(海)順
來源:南方都市報 曾育軍
2022-06-13 09:11:32
曾生(東縱老戰士聯誼會供圖)據《寶安縣志》和《曾生回憶錄》載述:曾生(1910-1995),原名曾振生,清宣統二年(1910)十二月生于惠陽縣坪山鄉石灰陂村(今屬深圳市坪山新區坪山街道)一個華僑家庭。1928年先后在坪山、香港、澳大利亞讀書,1929年到廣州求學,1934年參加革命工作,1935年被推舉為中山大學師生員工抗日救國會主席、廣州市學生抗日聯合會主席
來源:中國僑網
2020-08-11 14:52:56
長于南洋畔 慷慨赴國難1939年8月,新加坡馬六甲。當離別的汽笛吹響,岸上的親人依依不舍,船上的年輕人靠著船舷揮手,船身都被壓得傾斜。張修隆獨自望著遠方,他沒有親人送行,瞞著所有人,他要去往生養他的故土。1918年,張修隆出生于文昌抱羅鎮里隆村,家中農田稀少,生活困苦,小學還未畢業,他就跟隨舅舅下南洋討生活。憑著勤勞肯干,到
來源:中國僑網
2020-08-01 10:40:38
在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南柵村三蔣自然村,有一座造型典雅的西洋別墅式園林建筑,園中果樹蔽日,在炎熱的暑期難得一片陰涼。這里就是抵抗外敵,反對內戰,心懷天下的愛國將領蔣光鼐的故居。蔣光鼐故居負責人鐘偉鋒說,蔣光鼐作為中華民族抵抗外侮的英雄,在全球華人中有著崇高的聲望和巨大的影響力,他為中華民族作出的偉大貢獻,值得我們敬佩和緬懷。
來源:中國僑網
2020-08-01 10:38:25
余程萬(1902年-1955年)號堅石,廣東臺山白沙鎮漲村寧興村人,國軍高級將領。早年畢業于番禺師范學校、廣東鐵路專門學校、黃埔軍校第一期、陸軍大學特別班、北平中國大學政治系、陸軍大學研究院。早年長期從事政工工作,1940年任74軍57師師長,1943年11月至12月率部8000守衛抵擋日軍116師團30000精兵常德12天之久,部下僅剩五六十人人彈盡糧絕他率部突
來源:國學大師
2020-06-12 16:39:12
羅定市圍底鎮楊村是抗日將領陳章的家鄉。至今,圍底河畔仍流傳著陳章剿匪、抗日、修橋、助學等故事。清明節后,我們從圍底鎮經過當年陳章倡建的圍底一橋,穿過綠油油的稻田,前往楊村,尋訪陳章的遺跡。出生于內翰第 自行改名陳章我們到訪的第一站是緊鄰著陳章故居的內翰第。1902年,陳章出生在這里,取名陳豪章,字戎光。陳章最小的侄子陳令
來源:南方直通車
2020-05-29 09:00:14
一九四五年冬,涂澄清將軍攝于福州。涂澄清先生,原名思白,以字行,1908年出生於廣東省蕉嶺縣黃沙壩黃屋村。父炳祿,母林氏,長兄思宗,曾參加東征、北伐,西安事變後於1937年5月率領中央視察團赴安,與中共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朱德、葉劍英等共商抗日促成國共二次合作,姊二妹一,小妹適曾祥君,僑居印尼雅加達,繼母張氏,生育成、育裕兩弟
來源: 架勢堂關防
2020-05-09 08:51:35
黃國梁(1900年7月1號—1978年5月11號),字日如,是中華民國陸軍中將。他是廣東增城客家人,在增城縣小樓鎮二龍鄉歐福田村出世。黃國梁爺爺叫黃玉成,奶奶姓石。爸爸黃俊朋(一說黃俊明),早年落南洋搵食。媽媽邱阿嬌,是民國期間增城家喻戶曉的英雄母親,為地方建設同抗日救國作出過貢獻。黃國梁排第三,還有兩個大哥繼叔、鏡波,一個細妹榮娣。他識講
來源:增城視窗網
2020-03-06 14:24:59
羅卓英(1896-1961),字尤青,別號慈威,又作慈衛,國民黨陸軍上將。1896年3月19日生于廣東省大埔縣白侯鄉漁洋坪村。 7歲入鄉塾讀書,1914年畢業于該縣官學,次年入大埔中學。羅卓英從小喜歡讀詩詞和古文,在大埔中學讀書時,與頗負聲望的原韓山師范文史教員饒愛荃過從甚密。中學畢業后,曾短期任教。1918年,北上投考保定軍校,名落孫山。次年考
來源:中國遠征軍網
2020-02-24 13:59:46
葉佩高,原名葉用邁,1903年出生于廣東省文昌縣(現海南省文昌縣)鋪前鎮高峰村。歷史是指向遺忘的,就像生命指向死亡。今天,在海南島上已經很少有人知道葉佩高這個名字了。然而,1945年8月,就是這位身材并不高大的將軍,代表戰勝方在海南島上接受日軍的投降。當時,葉佩高所部的54軍并不駐瓊,之所以讓回家鄉來受降,可能是軍事委員會予以戰功突
來源:中國遠征軍網
2020-02-24 09:32:48
葉挺,四八烈士,人民軍隊的創建者之一,在1988年中央軍委確定的36名開國軍事家中名列第13位,是我黨我軍擁有特殊地位的老一輩革命家、杰出的軍事家。從北伐戰爭中戰功赫赫的第四軍獨立團團長,到抗日戰爭時期威名遠揚的新四軍軍長,葉挺將軍一生功勛卓著,周恩來贊揚他為新舊四軍立下了解放人民的汗馬功勞;從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到1946年寫下第二
來源:學習時報 作者:馮建玫
2019-11-30 15:16:13
蔡廷鍇像 新華社發蔡廷鍇,1892年出生在廣東省羅定縣。因家境貧困,他自幼失學,少年時即投身軍旅。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蔡廷鍇升任第四軍第十師第二十八團團長。不久,第四軍擴編,蔡廷鍇升任第十一軍第二十四師副師長。1930年,蔡廷鍇被任命為第十九路軍軍長。1932年1月28日深夜,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對上海的進攻,制造了一·二八
來源:北京日報
2019-10-29 16:39:02
陳濟棠(1890年1月23日-1954年11月3日),字伯南,廣東防城(今屬廣西)人。出生于一個沒落地主家庭。幼年在私塾讀書。光緒三十三年(1907)入欽縣警察講習所,6個月畢業。同年考入廣東陸軍小學。次年春,由陸小教官鄧鏗介紹入同盟會。1911年轉入陸軍速成學校步兵科學習,畢業后在廣東地方部隊中充任初級軍官。1915年參加討袁(世凱)倒龍(濟光)活動,后到肇慶
來源:博雅人物網
2019-07-25 15:48:24
各人感覺,我們各地區的人們,多多少少都一種軍閥情節。就是對自己家鄉民國時期涌現的軍閥,產生敬佩和緬懷之情。比如山西的閻錫山,東北的張作霖,云南的蔡鍔等等。而廣東軍閥陳濟棠亦是如此,我們老一輩的廣州人,很多都對陳濟棠心存感激和敬佩之意,尤其是他和其夫人莫秀英的故事和軼事,更是流傳于我們廣州的坊間,成為老廣州們茶余飯后的
來源:重視人文
2019-07-25 15:46:32
劉子超,家名坑古,學名起亞,又名蘇華,筆名夢非、王夫、辛民、漆雕華等,1906年出生于廣東省興寧縣(現為市)新圩鎮鯉湖村。父劉海鳳,母陳鳳英,生有二子,子超為長。他9歲隨父親到粵北忠信圩讀了六七年古文詩書、歷史小說。他才思敏捷,追本窮源,塾師稱其聰慧超人。1925年春,在興寧坭陂中興學堂插班讀高小二年級,因學業超群,次年由校長破格推薦
來源:中國軍網
2019-06-25 11:45:45
廣東高要(今屬肇慶)人。1924年起先后入黃埔、吳淞、煙臺海軍學校和南京水魚雷槍炮學校學習。1927年后,任國民黨海軍飛鷹軍艦槍炮正,航海正,副長。1930年入英國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英國海軍魚雷學校學習。1934年回國,任國民黨海軍水魚雷營營長,第二艦隊司令部參謀,長治號軍艦艦長,重慶號軍艦艦長。1949年2月25日于上海吳淞口起義,參加中國人
來源:《中國人民解放軍將帥名錄》
2019-05-19 14:34:09
原名馬家聲。廣東(今海南)澄邁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先后任中共澄邁縣第四區區委書記,昌感縣委常務委員。抗日戰爭時期,任瓊崖民眾抗日自衛團獨立總隊副總隊長兼第三大隊大隊長,瓊崖抗日游擊隊獨立總隊第二支隊支隊長,第四支隊支隊長。解放戰爭時期,先后任中共海南區委軍事部長,瓊崖獨立縱隊參謀長。1947年任瓊崖縱隊參謀
來源:《中國人民解放軍將帥名錄》
2019-05-19 14:24:30
曾用名黃樹藩。廣東寶安人。1924年起就讀天津南開中學,上海立達中學。1936年畢業于復旦大學外國文學系。參中過左聯、革命互濟會、民族武裝自衛會。1937年參加八路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野戰政治部民運部干事,調研科科長,宣傳部宣傳科科長。1944年任山東軍區政治部敵工部副部長。解放戰爭時期,任華東軍區政治部聯絡部副部
來源:《中國人民解放軍將帥名錄》
2019-05-19 09:30:51
蔡廷鍇 蔡廷鍇(1892-1968),字賢初,漢族,廣東羅定廣府人。行伍出身,由士兵一步一個腳印升為19路軍上將總司令,憑的就是過人的戰功,最出名的就是率領十九路軍在"一二八事變"后奮起抗擊日軍,致使日軍侵占上海的陰謀終不能得逞。使得世界上知道在東北不抵抗之后,中國還是有一批能打和熱血的軍人。后參與領導福建事變,與中華蘇維埃共和
來源:抗日戰爭紀念網
2019-04-06 14:33:48
周士第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著名高級將領,參加了歷次中國革命戰爭,為民族獨立與解放,為人民軍隊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建立了卓著功勛。毛澤東曾稱贊他有無產階級共產主義的堅定性。周士第,1900年生,廣東樂會(今海南瓊海)人。早年積極參加愛國學生運動,五四運動中被選為瓊崖學生聯合會干事。1922年在廣州參加中國共產黨外圍組織瓊崖評論社
來源:民族魂
2019-03-26 16:07:51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戰爭紀念網.com 主辦單位:長沙市抗戰文化研究會 技術支持:劉慶為
電話:0731-85531328 QQ:2652168198 E-mail:tougao#krzzjn.com(#替換成@)
湘公網安備43010402000821號 ICP備案號:湘ICP備18022032號 長沙市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