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冀魯豫邊區高小歷史課本復興歷史教科書 一個民族如果保有的土地丟失還可恢復,但有兩件事是必須代代相傳不能丟的:一是語言,一是歷史。如果一個民族的民眾不知道自己民族的歷史,不是可恥而是沒有出息。二者結合起來,這個民族就剩下一堆僅有軀殼的動物。可見,歷史對一個民族來說是多么的重要。因此,必須重視歷史,重視歷史教育。 近代以來,為
來源:團結報
2022-07-21 08:54:24
2004年秋,湖南吉首市老城區峒河公園內修建了一座國立八中紀念亭。紀念亭共有三層,紅柱黃瓦,飛檐翹角,古樸典雅,與東山公園的一心閣遙遙相望。亭內立有八角形亭柱,前門上首懸有國立八中紀念亭匾額一塊,左右懸掛楹聯一副:右聯為八皖生員昔困流亡苦遺恨國恥民仇傳世遠,左聯為中楚兒女曾逢授業緣難忘恩師校訓繼天長。后門上首懸有烽火弦歌匾額,右
來源:華聲在線
2022-07-19 14:51:49
1934年,東北中山中學學生唱著我來自北兮,回北方的校歌,撤離北平,輾轉南下,流亡蘇、湘、桂、黔、蜀數省,最終于1946年10月返回遼寧沈陽復校,在中國教育史上留下燦爛的篇章。 為培植愛國力量創辦國立東北中山中學 如今的東北中山中學位于沈陽市和平區南昌街13號。她1934年創辦于北平,是流亡抗戰時間最早、最長的一所國立中學。 ‘
來源:《光明日報》
2022-07-19 11:21:27
南開學校《東北地理教本》重印版封面。資料圖片 1931年,南開學校教材《東北地理教本》面世,警示世人日本侵略我國東北之野心。 1937年七七事變之后的二十多天,日軍大炮、飛機轟炸南開學校。 這部由南開大學在20世紀20年代末即著手專門組織力量編寫的大中小學通用教材,被認為是日本侵占天津時重點炸毀南開的原因之一。 中央黨史研究室研究員
來源:《光明日報》
2022-07-19 09:38:25
1938年2月1日,八路軍一二九師東進縱隊,在司令員陳再道、政委李菁玉帶領下,到達南宮蘇村鎮。為迅速恢復和發展地方黨組織,壯大黨的力量,培養黨的縣、區領導干部,開創冀南抗日根據地,東進縱隊一到蘇村鎮就同冀南特委聯合開辦了黨員訓練班。黨員訓練班由特委組織部長周東光負責,到2月5日,學員已達二三十名,之后學員陸續報到。王蘊瑞具體管理
來源:陜西黨建網 作者:王耘星
2022-06-24 14:44:52
被人們稱作儒將的張愛萍,還有一個馬背詩人的雅號。他留下的大量詩詞不僅是詩,而且是史;不僅是他戎馬一生的歷史見證,也是微觀黨史、軍史的組成部分。全面抗日戰爭爆發后,張愛萍領導開辟了皖東北、蘇皖邊區、蘇北抗日根據地。1942年12月后,他統一指揮鹽阜地區的反掃蕩斗爭,運用靈活多樣的作戰樣式,粉碎了2萬余日、偽軍的大掃蕩。在此期間,他創作
來源:鳳凰網
2022-02-04 16:53:51
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簡稱抗大)是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培養和訓練軍事政治干部的高等學府,前身為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1937年1月隨中共中央機關遷至延安。毛澤東為其制定了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的教育方針和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校訓。抗大學員以從部隊抽調干部為主,并招收從
來源:人民網
2021-09-24 15:27:37
本文摘自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抗戰期間粵地教育歷史紀事》前言。抗日戰爭期間,一批教育精英輾轉至湖南與廣東交界處,于坪石、大村、東陂等地的教育陣地堅守學術,將教育與國家命運、民族前途緊密聯系——國立中山大學、廣東省立文理學院、私立嶺南大學等各校,在戰時顛沛流離的艱辛之下仍堅持開展教育工作,值得后世銘記。《大村歲月》配圖,
來源:南方網
2021-03-18 11:40:52
1938年1月,賀龍來到離石視察四支隊并接見了全體指戰員。劉墉如閻氏三兄弟的戰友給閻家寫信告知三人犧牲的消息。成成中學內曾作為八路軍駐晉辦事處的房間。位于內蒙古武川縣的大青山,巍峨險峻,蒼翠滿山。抗戰期間,這里曾是中國共產黨革命根據地之一,八路軍戰士曾浴血奮戰在這片土地上,其中有一支特殊的隊伍——由太原成成中學師生組成的師生
來源:北京日報
2021-01-12 09:10:49
民國時期,因為當時的經濟發展落后,在校的大學生,不管住宿條件還是生活水平都不是特別好,不少家境一般的大學生不得不為生計四處奔波,但是這些都不影響他們享受來之不易的大學生活。當然,在當時的一些教會學校,如燕京大學,不僅校園環境優美,各種設施也比較完備,學生們能在這里充分享受不一樣的大學時光。西南聯大教室用土墻做成民國時
來源:人民網
2020-11-25 15:28:55
1937年8月,國立同濟大學吳淞校園被日寇軍機炸成一片廢墟。為保存文脈,同濟大學離開上海,遷往內地,輾轉浙江金華、江西贛州和吉安、廣西八步、越南河內、云南昆明等地,于1940年遷至四川省南溪縣李莊鎮。今年是同濟大學自李莊回遷上海70周年。11月26日,同濟大學文科辦、同濟大學中文系、同濟大學校史館和四川宜賓市李莊產業園區管委會共同舉辦
來源:人民網
2020-11-24 14:55:53
抗戰時期,如何加強軍事教育,學習和使用戰爭規律,把我軍訓練成為抗日勁旅,這是當時面臨的極為重要的任務。學習和使用戰爭規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毛澤東看來,學習戰爭規律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要著重學習一切帶原則性的軍事規律,或軍事理論,另一方面強調要在戰爭中學習,即從自己經驗中考證這些結論,吸收那些用得著的東西,拒絕那些用不著的
來源:中國軍網
2020-08-25 09:33:31
從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澳門等地區因其特殊的政治與地理環境,也一度成為抗日辦報與宣傳活動的重要陣地。抗戰爆發后,香港原有的報紙《華僑日報》《華僑晚報》《工商日報》等很快投入了抗日宣傳報道。隨著平津、滬寧等大城市的相繼失陷,這些地區的部分愛國新聞工作者紛紛南下香港,或將內地報紙遷入,或創
來源: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
2020-07-31 11:24:05
抗日戰爭時期,在淪陷區險惡的環境下,愛國的、進步的新聞工作者和其他人士冒著生命危險,出版了一批進步的抗日報刊。日偽統治下的東北,中共滿洲省委領導下的一些黨員和進步作家,通過各種關系,曾在長春的《大同報》,哈爾濱的《國際協報》《大東北新報畫刊》,以及齊齊哈爾的《黑龍江民報》等報刊上,將一些副刊作為抗日的宣傳陣地。當時這些副
來源: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
2020-07-31 11:10:22
隨著抗日戰爭的爆發,國民政府政治中心不斷內遷,新聞中心也跟著輾轉遷移,從上海、南京到武漢、長沙,再到重慶、桂林。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后,中國共產黨和社會各界向國民政府提出取消《危害民國緊急治罪法》和《新聞檢查條例》,主張言論出版自由。上海首先成為進步新聞事業的中心,《救亡日報》《抗戰》(曾改名《抵抗》)《救亡周刊》等一大批
來源: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
2020-07-30 09:32:46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日根據地有了很大的發展。原陜甘寧革命根據地于1937年9月更名為陜甘寧邊區,蘇維埃政府更名為邊區政府。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八路軍、新四軍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裝的指揮中樞。此外,八路軍、新四軍和廣大人民群眾在敵后英勇作戰中,又建立了華北、華中和華南三大敵后抗日根據地。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廣大
來源: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
2020-07-30 09:03:05
金鄉中學(一中)創建于抗日戰爭時期1940年,其前身為湖西抗日根據地抗日學校湖西中學,又稱冀魯豫邊區第二中學,由時任湖西專署專員李貞乾同志創立,是我黨在魯西南創辦最早的學校之一,建校70年來,學校先后更名為冀魯豫邊區二、三聯中、平原省立金鄉中學、山東省金鄉中學、王杰中學、山東省金鄉第一中學,1979年學校被確定為山東省重點高級中學。是一
來源:山東復興紅色文化博物館
2020-07-29 09:23:02
1938年6月,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國際宣傳處在全部翻譯完成田伯烈所著《外人目睹中之日軍暴行》一書后,于18日向蔣介石上報簽呈,請求撥款印刷公開發行。國民黨中宣部副部長董顯光在簽呈中寫道:田伯烈所著之書,對于敵軍在華中華北各處,尤其在南京之殘暴獸行,加以忠實詳細而有系統之敘述,猙獰面目,畢露無遺,更因作者所集之材料,大部分系中立國人士
來源: 民國大校場 文/旻 楓
2020-05-20 10:23:37
在抗日戰爭中,涌現出了很多英雄人物。有這么一個人,他沒有上過前線,但是卻讓日軍非常忌憚,他們曾經多次想要收買他,但是他不為所動,用自己的思想與學識同日本侵略者進行著非暴力不合作抗爭,成為民族屹立不倒的一座精神豐碑。這個人就是一代抗日文將厲家祥。一代抗日文將▲著名外交家、教育家厲家祥厲家祥(字麟似)是近現代著名的外交家、
來源:中華網 文:高揚
2019-09-06 10:31:09
編者按:9月3日是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會主辦的《團結報》推出《精忠報國的厲麟似》一文,講述這位抗日儒將的傳奇經歷和他精忠報國的愛國故事,值得一讀。《團結報》是中國八個民主黨派唯一的中央級黨報。厲麟似除是一位抗日志士外,還是近現代的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外交家和語言學家,并為新中國的外國語教育事業作出了奠
來源:團結報
2019-09-03 15:30:54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戰爭紀念網.com 主辦單位:長沙市抗戰文化研究會 技術支持:劉慶為
電話:0731-85531328 QQ:2652168198 E-mail:tougao#krzzjn.com(#替換成@)
湘公網安備43010402000821號 ICP備案號:湘ICP備18022032號 長沙市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