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民先隊的建立和工作的深入,國立四川大學(四川大學前身)抗日救亡運動蓬勃發展。建立統一的領導全校師生進行抗日救亡的組織,不僅成為形勢發展的迫切需要,而且也逐步具備了各種條件。 聲援綏遠抗戰 1936年11月,傅作義部在全國抗日熱潮的推動下,奮起打退日軍進攻,收復了百靈廟。這個勝利對全國人民是很大的鼓舞,全國救國聯合會號召援助綏
來源:《四川大學史稿》
2022-07-24 10:35:11
國立四川大學(四川大學前身)師生在學校國立化、現代化的過程中,面對日寇全面侵華,國土淪喪的現實,奮起救亡圖存,在抗戰的大后方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投身如火如荼的四川地區抗日救亡運動。 率先聲援一二·九運動 日本帝國主義繼占領我國東北三省后,又于1935年制造了華北事變,妄圖變華北為第二個偽滿洲國。12月9日,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北
來源:《四川大學史稿》
2022-07-24 10:12:11
1938年2月,國立武漢大學決定遷往四川樂山。1946年6月,武漢大學從樂山遷回武昌珞珈山,現為武漢大學。 武漢大學:將士效命疆場 教授盡瘁講壇 有大師,有苦讀,方有大學。 1938年到1946年,國立武漢大學西遷樂山。 小城有大師,才有大學。樂山八年,武漢大學教授少則100余人,多則近120人,人才濟濟,蔚為壯觀。也由此涵育出淳樸、嚴謹的
來源:《光明日報》( 2015年08月25日 10版)
2022-07-17 11:51:05
廈門大學校長薩本棟視察被日本機炸毀的校舍 1937年9月,日軍侵犯廈門,廈門大學被迫遷往鼓浪嶼;11月間,學校決定遷往福建西部的長汀,并于次年1月抵達。1946年6月,廈門大學校本部開始遷回廈門,現為廈門大學。
來源:《光明日報》( 2015年08月25日 10版)
2022-07-17 11:45:56
七七事變后,同濟大學遷往浙江金華。同年11月,學校遷往江西贛州、吉安。次年7月,同濟大學遷往廣西賀縣八步鎮。同年冬,再次遷往云南昆明。1940年10月,同濟大學遷往四川宜賓李莊。1946年4月,遷回上海。現為同濟大學。
來源:《光明日報》( 2015年08月25日 10版)
2022-07-17 11:44:43
中山大學戰地服務團成員合影 1938年10月,中山大學遷往云南澂江。1940年,中山大學從云南澂江遷往廣東省北部的東昌縣坪石鎮。1945年1月,日本侵略者進犯粵北,中山大學不得不再次遷校,學校一分為三,分別遷往粵東各縣、連縣、仁化。同年8月,中山大學遷回廣州石牌等原址復課。現為中山大學。 中山大學:行走中賡續文化命脈 在流離中守護學術理想
來源:《光明日報》( 2015年08月25日 10版)
2022-07-17 11:42:27
重慶松林坡中央大學校園 1937年10月,中央大學開始遷往重慶沙坪壩。學校醫學院及農學院畜牧獸醫系遷成都。此外,中央大學實驗中學,因兩次遭敵機轟炸,已先遷出南京,10月在安徽屯溪開學。南京淪陷后,安徽形勢吃緊,又遷至長沙,最后內遷至貴陽。 1946年,中央大學遷回南京,現為南京大學。
來源:《光明日報》( 2015年08月25日 10版)
2022-07-17 11:35:46
在信陽涉水過河的河大戰教團成員 1937年12月,河南大學撤離開封。次年3月,河南大學農學院和醫學院首批遷往豫西鎮平,文學院、理學院、法學院及校本部遷往雞公山。同年10月,校長王廣慶將羈留在雞公山的文、理、法學院遷到鎮平,以期在鎮平安定擴充。河南大學畜牧系與西北農專、西北聯大農學院組建國立西北農學院。1939年5月,河南大學遷往嵩縣。醫學院
來源:《光明日報》( 2015年08月25日 10版)
2022-07-17 11:32:25
七七事變后,浙大遷至天目、建德。12月底至次年1月底,浙大師生從浙江建德遷往江西吉安、泰和。1938年10月,遷往廣西宜山,最后于1940年初遷至貴州遵義、湄潭。1946年秋,浙江大學遷返杭州,現為浙江大學。
來源:《光明日報》( 2015年08月25日 10版)
2022-07-17 11:26:06
西北聯大師生穿越秦嶺 七七事變后,北平大學、國立北平師范大學、國立北洋工學院三所院校遷往西安,組成西安臨時大學。1938年春,西安臨時大學遷至漢中,改名為國立西北聯合大學。隨后,國民政府教育部指令,撤銷國立西北聯合大學,成立西北大學、西北師范學院、西北工學院、西北醫學院、西北農學院五個獨立國立院校。 1938年7月,國立北洋工學院、
來源:《光明日報》( 2015年08月25日 10版)
2022-07-17 11:21:16
走在交通大學重慶校區大道上的交大學生 1938年1月,交通大學唐山工程學院在湖南湘潭復校。 1938年3月,國立交通大學北平鐵道管理學院暫行并入交通大學唐山工程學院。5月,學校遷往湖南湘鄉楊家灘。隨后,交通大學唐山工程學院舉校再次被迫西遷。1939年,學校在貴州平越古城(今福泉市)復課。1942年1月,組建國立交通大學貴州分校,下設唐山工程學院和
來源:《光明日報》( 2015年08月25日 10版)
2022-07-17 11:18:36
西南聯大校舍 七七事變后,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先遷至湖南長沙,組成長沙臨時大學,同年10月25日開學。三校校長蔣夢麟、梅貽琦、張伯苓為常務委員,共主校務。翌年4月,長沙臨時大學遷往昆明,改稱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5月,三校遷回原址,西南聯大師范學院留昆獨立設院,現為云南師范大學。
來源:《光明日報》( 2015年08月25日 10版)
2022-07-17 11:16:43
1936年6月1日,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抗日戰爭,中共中央于瓦窯堡創辦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1937年1月,紅大隨中共中央機關遷至延安,改稱為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七七事變后,抗大先后在各敵后抗日根據地設立了14所分校,遍及華北、陜甘寧、華東等地。抗大總校也曾輾轉于陜北、山西、河北等地堅持辦學,1943年1月返回陜甘寧邊區。新中國建立后遷入
來源:《光明日報》( 2015年08月25日 10版)
2022-07-17 11:14:01
1937年10月,陜北公學在延安成立。翌年7月,中共中央決定在關中枸邑縣看花宮開辦陜北公學分校。1939年1月,陜北公學總部遷至枸邑看花宮與分校合并。 同年夏,陜北公學、魯迅藝術學院、安吳堡戰時青年訓練班、延安工人學校四所學校一部分或全部合并成立華北聯合大學。抗戰勝利后,華北聯合大學與北方大學合并,成立華北大學,校址在河北正定縣,后遷
來源:《光明日報》( 2015年08月25日 10版)
2022-07-17 11:12:13
同學們,努力學習,團結緊張嚴肅活潑,我們的作風。同學們,積極工作,艱苦奮斗英勇犧牲,我們的傳統。像黃河之水,洶涌澎湃,把日寇驅逐于國土之東,向著新社會前進,前進,我們是抗日者的先鋒。這首抗大校歌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知曉,然而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正是它鼓舞了成千上萬的熱血青年投身抗日的戰場。河北省邢臺縣漿水鎮前南峪村,是太行山麓
來源:《尋訪河北紅色印記》
2022-06-28 10:05:23
抗戰時期淪陷區內的大學教育 ———以董毅日記所載輔仁大學為例
?北平淪陷后,原有高校大量南遷或停辦。整個淪陷時期,一直堅持原有辦學的高校為數不多,其中,輔仁大學作為淪陷前北平五大學之一,堅持傳統的辦學特色,抵制日偽的奴化政策,被譽為抗日大本營。學界對于淪陷時期的輔仁大學已有相關研究,這些研究多聚焦于校長陳垣及國民黨政權對輔仁大學的組織等問題,而對輔仁學生在校的真實學習狀態少有關注。本文
來源: 北京師范大學檔案館《北方論叢》2018年第5期
2022-06-25 09:23:41
華西壩上的聯合辦學,使得華西協合大學獲得了極大發展,一些知名教授也隨后遷來,在地處大后方的天堂擺下安靜的書桌。一時之間,華西壩大師云集,不僅提高了教學質量,還促進了學術研究,華西協合大學與華西壩的名聲更加響亮。華西協和大學(圖片來自網絡)據金開泰講述,當時的華西協合大學文科云集了韓儒林、呂叔湘、許壽裳、蒙文通、李安宅、劉咸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成都市武侯區地方志辦公室
2022-06-13 09:42:31
位于成都平原的華西壩風景優美,與重慶沙坪壩、漢中鼓樓壩相比較,是抗日戰爭時期三壩中一方難得的清靜之地,被譽為天堂。戰時各校精誠團結聯合辦學的歷程,鑄就了傳承至今的和諧包容、團結協作的華西壩精神。成都華西壩(圖片來自網絡)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初到華西壩便感慨道在前方,槍炮的聲音驚天動地,到了重慶是上天下地,來到華西壩使人歡天喜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成都市武侯區地方志辦公室
2022-06-13 09:37:48
抗戰中的十所大學:不同的命運,一樣的風骨;遠去的歲月,不滅的火種(下)
本文為《抗戰中的十所大學:不同的命運,一樣的風骨;遠去的歲月,不滅的火種(下)》,上篇見https: www krzzjn com show-1215-121101 html5 中山大學行走中賡續文化命脈在流離中守護學術理想,在動蕩里堅持抗日救亡,在群眾中賡續文明火種。1938年10月21日,日軍攻占廣州。中山大學校方被迫遷校:一遷云南澂江、二遷粵北坪石,三遷仁
來源:搜狐 群學書院
2022-06-09 11:11:04
抗戰中的十所大學:不同的命運,一樣的風骨;遠去的歲月,不滅的火種 (上)
這張泛黃的老照片記錄的,是1938年西南聯大部分師生徒步遷徙的影像,更是中國高等教育史上一段慷慨悲歌的縮影。抗日戰爭的紛飛戰火中,中國大學頑強地生存、抗爭、發展,其中蘊涵著某種讓后人肅然起敬的精神。在大部分國土相繼淪陷的狀態下,為了保存讀書種子,也為日后建國大業儲備人才,不甘附逆的中國大學,紛紛內遷。十四年抗戰,中國大學
來源:搜狐 群學書院
2022-06-09 10:43:44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戰爭紀念網.com 主辦單位:長沙市抗戰文化研究會 技術支持:劉慶為
電話:0731-85531328 QQ:2652168198 E-mail:tougao#krzzjn.com(#替換成@)
湘公網安備43010402000821號 ICP備案號:湘ICP備18022032號 長沙市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